懷孕之後,看了很多不同的影片,有生產過程的相關影片、育兒相關影片和寶寶的生活的影片,其中,What Babies Want是我最喜歡的紀錄片之一

這部紀錄片是由大家都很熟悉的影集「急診室的春天」的男主角之一諾亞懷利(Noah Wyle)為旁白,主要是在講述懷孕、生產過程及三歲前的教育對一個人人生的影響,不止是我們的個性,也包括我們學習、信任和日後與其他人發展關係的能力。

 

其實小嬰兒生出來並不是沒有想法、感覺,他們會害怕,也會感到疼痛和寂寞。當小嬰兒出生時,他們希望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被需要的,是受到這個世界歡迎的,是有人愛的,但是,有些醫院的標準生產/新生兒處理程序並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需求,小嬰兒和媽媽在生產後馬上被分開,媽媽必須要在護士處理好小寶寶後好幾個小時,才可以看到、抱到小寶寶,但是,一個健康的小嬰孩,在出生後,最需要的是馬上被洗乾淨嗎? 還是需要被媽媽抱一下,體驗一下與媽媽的肌膚之親? 畢竟,媽媽和小寶寶已經隔著肚皮相處了九個月,小寶寶最熟悉的人,就是媽媽,不會是護士小姐或是機器吧?

 

 

這部紀錄片分成九大主題,討論了小寶寶到底需要什麼,

第一部份是關於胎教,小寶寶的發展其實從懷孕時期就開始,紀錄片中提到他們觀察一對雙胞胎,在他們二歲時,他們最喜歡玩的遊戲是隔著薄紗窗簾跟對方完,會摸對方的臉和身體,其實,他們在子宮裡21週大時,就已經在子宮裡玩這個遊戲,哥哥會"游"到接近妹妹的子宮囊袋旁把妹妹叫起來玩,妹妹也會回應哥哥的動作,就像長大後,兩個人隔著窗簾互玩的遊戲,可見,孩子是記得懷孕過程的,這個能力是無法用現代醫學解讀,這也是超越我們可以用來解釋大腦記憶力的的程度,應該說,更多的事,是記在潛意識當中的。

我記得我懷孕四個月時,跟東次有一次嚴重的爭執,我居然感覺到肚子變很很緊很緊,後來才知道,那是宮縮,我想,當時寶寶在肚子裡面一定非常非常害怕,雖然有些人覺得胎兒在肚子裡時,並沒有思考、感受能力,但我並不這麼覺得,我覺得他們是很敏感的,尤其在照3D超音波後,真的有這種感覺,她會因為不喜歡人家一直壓她就躲起來,當我們溫柔地對她說話時,她就會配合,不想聽爸爸說話時,會把耳朵遮起來XD。甚至現在胎動很明顯時,我會跟她玩戳肚皮的遊戲,好多次她會踢/推我戳她的地方,一來一往戳來戳去,踢來踢去XD, 有一次我甚至把肚子抱著抖動,她很不爽,用力踢我好幾下; 聽到喜歡的音樂時會輕輕地踢,但聽到不喜歡的音樂時,會大踢,表示抗議,說這是巧合嗎? 我不完全覺得,我覺得她也會有她喜歡和討厭的聲音。

What Babies Want Part I

 

第二部份是「歡迎寶寶」,影片中的部族傳統儀式是用歌聲和祝福的言語來歡迎寶寶,沒有包裝精美的禮物,但就很單純地傳答給寶寶說,你出生後,身邊會很多人愛你哦,會有很多雙手臂等著擁抱你,這就可以讓寶寶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、被受尊重的,出生後,會比較有安全感和信任週遭的人,這個部族也相信小孩都是帶著禮物來的,他們來到這個世界,都是為了要貢獻些什麼給這個世界的。

 

我最喜歡紀錄片中提到說: 在懷孕過程中媽媽的週遭世界,包括媽媽的心情、感覺、對寶寶說的話、聽的音樂、看的書和資訊,就是間接或直接地在向寶寶展示人類世界就是這個樣子。

 

What Babies Want Part II

第三個主題是「子宮外與父母的心靈連結」,寶寶出生後,馬上就在尋找媽媽或爸爸的臉,這個眼對眼、肌膚對肌膚的第一次接觸,就可以開啟寶寶的覺知,影片中的專家說,出生時有無這樣的接觸,可以影響到小孩發展的程度,可能會差到三個月的程度。我也很喜歡影片中一個助產士對這樣接觸的比喻,她說,媽媽和寶寶間的關係就像膠水一樣,若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接觸,就會「如膠似漆」(我翻的比較誇張XDDD~),若出生時沒有這個接觸,膠水就會乾掉,當然之後還是可以再彌補回來,不過就要花較多的努力和時間,才有辦法再找回那個連結,但若沒有彌補回來,就有可能造成間隙。

 

;

What Babies Want Part III

第四個主題「我媽媽咧??」若寶寶出生後,就和媽媽分開了,又在育嬰室裡沒有機會和媽媽抱抱、親親,享受與媽媽眼對眼、肌膚對肌膚的接觸,就必須和機器,或護士小姐不是很溫柔的照護,在生命最開始體驗信任程度的最初時期,寶寶可能會有被背叛的感受。我很喜歡這段裡面提到,小寶寶剛出生時,他正第一次學著用他的肺呼吸,第一次用著與在子宮裡不同的循環系統,體會著在子宮裡完全沒有的亮光,聽著在子宮裡聽得不是非常清楚的所有噪音,如果在寶寶所有與這個世界第一次接觸的經驗,都是很粗魯的、都是機器、亮光、噪音,那寶寶不會受到驚嚇嗎? 影片中的一個寶寶,在出生後被放在媽媽的胸部上,居然在胸前躺了一下,就自己慢慢摸,慢慢爬到去吸媽媽的奶,原來,天生的本能是可能讓寶寶去吸奶的,不需要任何外力的介入,看到這幕,我還蠻感動的呢!

 

在這段影片的最後一段,一個助產士說她幫一對在生產時被分開的母女做了心理治療,媽媽一直覺得她和女兒間有一道溝,不知道要怎麼跨過,她一直覺得是跟生產時被分開有關,於是,她把小女孩帶到診所,很神奇的是,影片中的小女孩已經六歲大了,她拿了一組醫院器材和娃娃組,她居然開始擺起她生產時的過程, 媽媽躺在床上,爸爸站在點滴架旁,她居然還記得所有的場景,接著她把一個小嬰兒放到媽媽娃娃的身上,好像那就是當初她比較希望發生的事,而不是被帶離媽媽身邊,她藉著這個過程療癒自己一樣,接著她和媽媽相擁,在她們之間的那麼溝就消融掉了~~我覺得好神奇哦! 有些小孩子居然可以這麼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生產過程。

 

有時候想想,現代醫學雖然很發達,但不可否認的是,現代醫學也忽略了許多人的心靈和精神層次的需求,小嬰兒到底最需要什麼? 小嬰兒真的如有些醫學理論說的,感覺不到痛、感覺不到和媽媽分離或是感覺不到自己週遭的事嗎? 說到這個,我其實有些慶幸這一胎生的是女生,若是生男孩的話,根據回教的規矩,出生前三天內就要割包皮,若小嬰兒是很敏感的,那這樣的疼痛不是令人很不捨嗎? 雖然世界上有這麼多人都因為宗教的因素而割過包皮,但我不知道若我生的是小男孩,我有沒有辦法因為宗教因素而讓他在剛出生就去做手術…(不然等他長大決定要當回教徒時,再決定要不要割好了XDDDDDD~)

What Babies Want Part IV

 

看完影片後,我覺得,雖然生產當時的情形是完全無法由自己全然掌控,可能有臨時必須要開刀…等等醫療行為的介入,但如果可以在健康的情況下,給寶寶一個以溫柔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的過程,那我會盡全力地去做,讓她出生時,就可以感受到她來這個世界是受歡迎,是被愛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rachen0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